基层法院身处化解纠纷的最前沿,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线,是老百姓感受司法正义的最近处,为充分发挥基层法院在解决人民群众矛盾中的职能,杨陵区人民法院把强化诉讼调解功能作为践行“司法为民”的主要途径,以“公正司法、一心为民”为指针,以“定纷止争、案结事了”为目标,坚持“调解优先、调判结合”的原则,开展审判“五进”活动, “送法上门”,息诉解纷,用“亲民、爱民、便民、利民”的办案方式,奏响和谐乐章。
一、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
杨陵区所辖 6个乡镇街道办,涉及农民的纠纷所占比例大,针对农村纠纷当事人之间对立情绪大,矛盾难调和,思想工作难做的特殊性,杨陵区法院的审判人员探索出“用农民的办法解决农民纠纷”的特殊思路。一纸判决很容易,但往往不能化解当事人之间的对立情绪,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纠纷,甚至激化矛盾。区法院法官一改平时 “坐堂”办案的作风,采取群众接受的工作方法,使用农民的语言做工作,尊重当地农村风俗习惯,主动下乡调解,实地调查,依靠基础政府组织和村干部,发挥人民调解组织机制,个别案件甚至通过联系当事人亲属为其做工作的方法调解纠纷,化解矛盾。针对农村土地承包纠纷、相邻纠纷,采取实地查看房屋、土地,为当事人讲解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及其他法律知识,给老百姓最及时、最便捷的司法服务。
在杨陵区法院受理的一起两户农民因盖房、界墙相邻纠纷案立案后,审判人员立即携卷来到该村村委会了解情况,双方当事人系堂兄弟关系,相邻的界墙是原告所砌,按理被告应承担一半的费用,但因原告在后院盖牛舍时占用了被告部分宅基地,双方为此争执不下矛盾越来越深,多年不相往来。了解这些情况后,审判人员决定就地开庭审理此案,审理中,法官对当事人做耐心细致的工作,向其宣讲了有关相邻纠纷的相关法律,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故事中一首打油诗“千里捎书为堵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。万里长城今还在,不见古人秦始皇”教育他们,同时因势利导,请村委会主任、村民代表、家族中有威望的长辈做工作,双方当事人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终于握手言和,双方当事人激动地说,没想到折腾几年的头疼事法官几下就给处理了。
二、打造诉讼“绿色通道”
“感谢法院辛苦的工作,让我的晚年生活有了保障”。 拿到生活费的老人黄某很是激动,不停的向法院干警表示感谢。这是一起发生在两个年过八旬的老人之间的扶养纠纷案件,原告黄某与被告曹某50余岁时再婚。黄某一生无亲生子女,再婚时曹某儿女均已成年,两人共同生活20余年后,黄某因病下肢瘫痪,而曹某则患有高血压、脑溢血,双方生活均无法自理,因为曹某的生活问题,曹某的子女与黄某发生了争执,曹某的子女遂将曹某接回自己家中照顾,黄某因为瘫痪也需要保姆照顾,而她自己却没有任何经济来源,无奈将曹某起诉到法院,要求曹某每月支付扶养费。杨陵区法院受理此案后,审判人员及时与曹某的子女取得联系,并到曹某居住的地方上门做调解工作,开始曹某的子女情绪很激动,认为曹某本人也已80余岁,患有多种疾病,自己尚不能自理,且黄某要求太高,不愿意承担扶养义务。针对曹某每月有退休金且享受公费医疗,而黄某没有退休金也没有医疗保险的情况,审判人员先后十余次到双方家中,对两位老人及子女苦口婆心地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,讲解婚姻法、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有关法律,劝导当事人换位思考,曹某的子女从开始的情绪激动、抵触、不配合,到最后自愿将扶养费每月按时支付,并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。为解除黄某的后顾之忧,办案法官还联系社区,帮助黄某办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。老人对法官感激不尽,乘坐轮椅亲自到法院表示感谢。
在杨陵区法院受理的一件劳务纠纷案件中,原告徐某在被告单位从事门卫和打扫卫生工作近十年,后因其违反被告单位规章制度被被告单方辞退,但被告没有依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与徐某签订劳动合同,徐某以此为由提起劳动争议仲裁,要求被告给付各项赔偿金共计一万多元。仲裁委员会做出仲裁裁决后,徐某不服裁决提起诉讼。办案法官同志根据该案特点,多次给徐某做工作,徐某认识到自己不遵守规章制度确实不对;给被告讲解劳动法及有关法律知识,被告主动提出给徐某经济补偿并将现金交至法院。最终,该案调解结案,使原告的家庭生活有了保障,被告也因此懂得了劳动法的相关法律知识。
三、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
“假如我是当事人,假如当事人是我的亲人,自己是什么心情,什么感受?会怎样去做?”经过这样的换位思考后,杨陵区人民法院要求从事审判的法官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、要把当事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办,真正为百姓建立一条“快捷、专业、便利”的“绿色”服务通道,让司法的光辉普及社会每一个角落。杨陵区法院的法官根据不同案件的不同特点,制定不同的审理策略,善于调解,争取把矛盾降到最低点。无论是一般的民事案件还是合同纠纷案件,在掌握案件事实的基础上,法官都在自愿合法的原则下,摸清当事人的心理,做通其思想工作,消除双方的对立情绪,使案件得到妥善解决。加大调解力度,把调解工作放在首位,摸清当事人的心理,掌握其思想动态,对症下药,引导当事人在平等自愿、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达成调解协议。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当事人满意的微笑和逐年上升的调解率,也得到党委、人大、和群众的充分肯定和赞扬。